婉嫻的故事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Posted in Uncategorized

2013年12月
文/飛君(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徵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化名)

68 歲的婉嫻前來角聲輔導中心求助,她受不了婚姻及兒女關係問題的折騰,患有憂鬱症已超過30 年,她跟丈夫爭吵時,會用頭撞牆,如果在車上,她有強烈衝動想打開車門跳出去。

婉嫻有一個不愉快的成長背境──父母不和,有家庭暴力,媽媽偏愛她的哥哥,經常責打她。她感受不到媽媽的愛,小學五年級曾服毒自殺獲救。她為了儘早離開家庭,嫁了一個與之沒有什麼感情的男人,雖然丈夫愛她,但是她卻沒法回應他的愛。生了一子一女,兩個孩子已成人,但都有嚴重的情緒問題。已婚女兒因身體有痼疾,治療後在康復期間;婉嫻週間住在女兒家照顧她,週末才回丈夫處,但與女兒相處常吵架,大家情緒都很不穩定,她經常不是悻悻然離去,就是哭著回家。婉嫻覺得自己很失敗,是不勝任的妻子和母親。

多年前,婉嫻在治療憂鬱症時信了主。信主後,她看到自己是一個非常自私的人,對丈夫和兒女都很內疚,想彌補對他們的虧欠;但每次想做好時,家裡彼此的負面情緒都湧現,每天都纏繞在衝突的環境中。當她感到極度痛苦時,會自己傷害自己。

婉嫻有一種矛盾心態──很想去愛她的丈夫和兒女,但又總是覺得對方怨恨她、拒絕她。然而,婉嫻真摯地信靠神(上帝),有很強的動力求神改變自己和環境,於是她每星期都準時來接受輔導,坦誠地傾吐心中的掙扎和痛苦。在輔導過程裡,婉嫻逐漸認識到她童年家庭的傷害,被帶進了她的婚姻及兒女關係中,因她感受到被媽媽拒絕,她的自我價值和形象被扭曲,覺得自己不可愛,雖然辦事能力很強、工作也做得出色,但内心自我形象卻低落,故此自我保護意識很強,不容易與別人相處。因為媽媽重男輕女,她不喜歡自己是女孩,她渴望自己是男人,所以她對作妻子及媽媽的角色一直不投入,當她恍然明白自己內心矛盾的鬱結時,她決定要接納神造她是一位女性的角色,她選擇要聽神的話而不是要聽媽媽的話。她釋然地全心全意去倚靠神,決意要做一個好的母親和妻子。既然清楚了目標和方向,婉嫻要學習用正面思想來調控負面情緒、改善溝通技巧和控制怒氣等等,一條心靈康復之路不容易走,但婉嫻對神有信心,感受到是神帶領她來接受輔導,是主給她第二次機會,她要好好重新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

因著婉嫻的信心,神的憐憫,加上努力,在輔導第11週時,她與丈夫的關係已有明顯的好轉,與女兒乾柴碰烈火的衝突亦減少了。婉嫻滿懷希望,隨著曙光,一步步地走出籠罩她大半生關係的陰霾與風暴。

改變從自己開始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Posted in Uncategorized

2014年2月
文/飛君(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徵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化名)

吳太太的14 歲女兒一直品學兼優, 今年更考上高中名校,甫料開學不久, 就因在商店偷東西而被捕。吳太太憂 心忡忡地來尋求輔導服務,她丈夫做 生意,家庭經濟環境不錯,無法相信女兒會做出這種事。 當她查問時,反被女兒責怪她逼自己去讀競爭性最大的學 校,功課壓力太大,才跟了壞同學犯事。吳太太惶恐女兒 被起訴會影響前途,況且她一片苦心希望女兒出類拔萃, 反被女兒埋怨,感到很委屈。丈夫是沉默苦幹型,除了負 擔家庭經濟外,對家人特別是妻子情緒和家務的支持非常 缺乏,家庭裡裡外外大小事宜都要吳太太獨自處理,還有 一個患自閉症幼兒,她不斷為家庭勞心勞力,卻很少得到 家人肯定。吳太太感到很疲憊,她的憂慮、沮喪、孤單和 挫折感,在輔導過程中傾瀉而出。

吳太太來尋求幫助是一種正面動力──輔導不單提供她 情緒渲泄、舒緩壓力的空間,更幫助她了解到她對婚姻的 不滿及對女兒一些過高的期望,往往造成自己很大的壓力。 吳太太開始重新釐定價值取向,重視女兒的感受高於成績 表現,學習把自己對女兒的關愛不單用行動,也能用言語 表達出來。華人父母傳統是用照顧供應兒女的需要來表示 愛,譬如供書教學、為他們煮食洗衣等,很少親口說愛他 們,而口裡出來的多是要求和責備,很容易形成子女自我 形象偏低、感到家庭不夠溫暖和支持度低,造成兩代人之 間的隔膜和張力。

吳太太亦學習正面思想,以感恩的心來取替憂慮,多看 擁有的,提高自信,從整天眉頭深鎖,到寬容接受不完美 的現實;環境未能改變,但心態可以先改變。她也參加小 組活動,發現自己的困難不是獨有的,透過組員彼此的支 持和關顧,能承托壓力,是往前行的動力。

後來,商店經律師處理賠償損失後,案件就此了結。女 兒也汲取了教訓,並且看到媽媽從家長式管治改變為亦師 亦友的態度,與媽媽的話匣子打開了,她重新投入學校生 活,不再逃避功課壓力。吳太太發覺自己的改變,帶動家 裡關係的改善,體驗到:與其被動地等待別人或環境改變, 不如先從自己開始。

生與死的十字路口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Posted in Uncategorized

2014年7月
文/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在生與死的十字路口上徘徊的淑芬,帶著自殺 的念頭來找我輔導。淑芬患有重度憂鬱(Major Depression),看精神科醫生已兩年,情況未見好轉, 停了藥,精神更每況愈下,兒子學校的社工轉介她 來接受輔導。淑芬兩個兒子都很活躍頑皮,大的六歲,小的兩 歲半,經常爭吵打架;小兒子性格很固執且有語言發展遲緩 (speech delay) 問題,常鬧彆扭和發脾氣,這都容易刺激淑芬 情緒激動,當她感到情緒快要爆炸 時,會有衝動想把兩個兒子扔出窗 外,自己也跳樓。她也有想過跳海 自殺,把兒子們一起帶「走」。

原來,淑芬經歷過婚姻失敗, 丈夫離她而去,對她的心理造成重 創;現任丈夫──兩個兒子的父 親,勤奮負責但不善辭令,餐館工 作時間又長,對太太情緒的波動不 知所措,夫妻經常為教養孩子瑣事 吵架。淑芬感覺很孤單,人生很失 敗,每天面對緊張生活和管教孩子困難是個噩夢。淑芬有典型 的憂鬱症病人的負面思維:極度自卑、孤單、看環境很糟糕、 沒有幫助和出路、前景一片灰暗。

淑芬拒絕服用精神藥,且一直有萌生尋死和同時毀滅孩子生 命的念頭,是一個高危個案。輔導過程有紐約市兒童保護局的 介入,也取得淑芬的同意,與她的精神科醫生聯繫合作;畢竟 心病還需心藥醫,我與淑芬建立了信任的關係後, 幫助她發掘自己和家庭所蘊藏的優點和能力,提供 淑芬有效管理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糾正她負面邏 輯思維,學習調控自己的情緒。我也約見她的丈夫, 讓他了解到自己可以在太太治療過程中成為一個重要的支持 者。丈夫有很好的回應,他儘量抽時間來接受輔導、學習調整 自己對太太情緒的反應,用體貼和參與家務來表達對太太的愛 護,淑芬也發覺丈夫的改變,加強 了她要勝過被憂鬱控制的決心。再 者,我鼓勵淑芬在一間教會的外展 事工上做輕省的義工,在當中,淑 芬發現有不少人所處的環境比她更 困難,而她竟然有能力幫助別人! 淑芬不但提高了自信,也因此接觸 到基督教會和真誠關心的朋友,認 識基督教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上帝 不離不棄的愛,原本是拜拜的淑 芬,在2012 年決志信主,去年9 月我去參加了她的受浸典禮,站在台上作見證的淑芬,生命不 再迷茫失落,雖然人生路途絕不平坦,但她有信心走下去。那 天,我步出教會大門時,迎面是和煦的陽光,我感受到淑芬有 主同在的心境。

(淑芬接受了約一年半的心理治療。真實個案,得當事 人同意用假名)

贏取自己的空間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Posted in Uncategorized

2014年9月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東尼要升12年級了,卻整天沉迷電腦遊戲,自我封閉,除了上學外, 與外界隔絕,父母非常擔憂。爸爸成功地把東尼帶來尋求心理輔導, 一個高個子、內向、寡言的青少年,我單獨見他,我向他解釋輔導中 的保密──除了涉及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之外,他在輔導中所分享的內 容,若沒有他的同意,就算父母提問也不會透露,東尼放鬆下來逐漸 打開話匣子。東尼看他的家庭關係很負面──父母婚姻有問題,已分居 多年;爸爸獨居在家附近,每次來看他時總是嘮叨;媽媽管他像管小 孩子一樣,令他很討厭;他與弟弟們性格又合不來;他對同住的親戚 也很不滿。他感覺他的家糟糕透頂,很想儘快有能力賺錢,離開這個 家。東尼數理能力高,但語言表達能力弱,故此在社交上缺乏自信, 使他更趨向喜歡躲在電子虛擬世界中,沉迷打機逃避現實。

事實上,許多青少年問題與父母溝通障礙有關,父母往往只看到兒 女表面的行為,未能真正了解他們複雜的內心,子女亦很少能夠或願 意向父母清楚表達出來,往往是用負面態度或行為來對抗父母的責備 或批評。因此當父母想糾正子女時,很容易彼此都引發負面情緒,關 係越弄越僵。

東尼每星期都來,我讓他看到他對家人失望,同時亦可能是反映對 自己失望、缺乏自信,以致意志消沉。在輔導中,東尼可以抒發他的 內心感受,他是基督徒,我幫助他看到自己的價值在耶穌基督裡已被 肯定,亦與他發掘優點與潛能,建立自信。

東尼說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但瑣碎事情父母都要管,令他煩躁;我 贊成他的話,不過我提醒他,如果他能夠證明有處理瑣碎事務的能力 時,父母就放心自然不會去管他。換句話說,他不是等待別人給他空 間,而是用成長了的行為來「贏取」自己的空間。我鼓勵他向媽媽說 出感受。他聽懂了,於是與媽媽共同列出彼此同意的應有行為,包括 整理自己衣物、起床作息時間控制、逐步減少打機時間等。每當他有 一些改善的時候,我肯定他的能力,媽媽也學習用正面的態度鼓勵他 成長,提高他的自信心,亦逐步給他空間。

東尼想畢業後從軍,但怕過不了體能測試,我和他父母都為他打氣, 他努力每天去健身操練,終於合格被錄取。一個失去自信而躲在電腦 遊戲背後的孩子,終於成功取得預備軍人的訓練資格。我替他高興, 也為他的家人自豪。

(東尼接受了約八個月輔導。真實個案,得當事人及父母同意, 名字用假名)

關係困局的出口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Posted in Uncategorized

2014年11月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美芳來尋求輔導的時候,她感到自己抑鬱的情緒到了差 不多崩潰的邊緣,她不想活下去,但知道自己是基督徒, 是不應該自殺的。美芳一直很愧疚自己在人生上半場作出 不少錯誤抉擇,特別是在婚姻及兒女的照顧上。美芳能力 很強,但自我價值很低,童年時她媽媽偏愛哥哥而忽略了 她,父母婚姻關係有家庭暴力──結婚是逃離家庭的出路, 她嫁了一個自己不太愛的男人。

婚後,把大部分時間放在自己的事業裡,以事業成就來 釐定自我價值。她不滿意自己的婚姻,不願意與丈夫兒女一 起移居美國,丈夫獨自帶著兒女在美國,孩子們過了沒有母 親的十年單親家庭生活。後來,美芳來美與丈夫復合,但情 况不是她想像得那般容易,大家同一屋簷下,卻心隔天涯。 長大了的兒女一直不能撇開心底對媽媽曾經拋棄他們的怨 恨,與美芳的關係像一塊破鏡存著裂痕,美芳感覺很痛苦。

美芳信了耶穌,很想作個好妻子、好母親,彌補自己對 兒女及丈夫的虧欠。不過她吃力不討好,兒女經常對她發 脾氣,雖然他們已長大成人,性格和脾氣仍然像個長不大 的孩子;丈夫自尊心很強,缺乏安全感,對美芳有很強的 操控。她感到家庭沒有愛,差不多每天都在負面情緒和衝 突的環境中度過,於是教會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因她 常常跑教會不在家,引起家人更多的不滿。

在輔導過程中,美芳逐漸明白家庭關係之困境的真正成 因及自己需要調整的心態。她發現缺乏愛的家庭會產生心理扭曲、非常自卑,兒女是她的翻版,她童年得不到母親 的愛,她兒女也遭遇相同的經歷,她很後悔和內疚,但卻 感覺無能為力扭轉困局。我告訴她,神(上帝)會給人第 二次機會,但人要盡上自己的本分與神的恩典配合,教會 不是逃避現實的地方,而是賜人力量,憑著對神的信心敢 於面對困難,克服逆境。

美芳相信神會為她開一條出路,她下定決心以積極的態 度,從改變自己開始來成為家庭關係困局的出口。她認真 地帶備筆和簿來接受輔導,記下學到的功課,努力改善溝 通技巧、調控自己的負面情緒、選擇正面思考等,最重要 的是,丈夫負面批評她的話不再容易使她受傷,她緊緊記 住她的自我價值是放在神的手中,不是交在人手裡。美芳 漸趨平穩的情緒和對家人批評包容性的提高,引起丈夫的 注意,丈夫從陪她來,慢慢地也坐進了輔導室,願意與美 芳有一個新的開始,珍惜餘下人生一起相處的時光。

我為美芳感恩,信耶穌的人是有福的,受傷甚至重創的 關係也不一定是死局,因為十架救恩有能力讓關係死而復 生。美芳堅定信靠神,這是她正確無悔的抉擇,她的自我 價值在神的愛中得到肯定,她勇敢地繼續走她人生不一樣 的下半場。

(美芳經過約一年的輔導服務。真實個案,徴得當事人 同意,名字為化名)

改變永不遲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Posted in Uncategorized

2016年1月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米高讀小學四年級,父母不斷收到學校對米高的投訴──不專心上課、粗魯地推同學、與老師不合作;老師責備他時,他會突然大笑起來等。父母把他帶來輔導求助。米高是獨子,父母是上班族,他的課餘時間活動總是安排得滿滿的。第一次見米高,他很緊張,注意力不集中,我與他玩遊戲(Play Therapy),他慢慢輕鬆下來,發現他注意力可以很集中,智力也與年齡相符,媽媽說老師也是這樣評價,他有能力但不肯付出努力,只喜歡打遊戲機,學業成績每況愈下,父母很擔心。

米高爸爸性格內向,媽媽卻很愛說話,夫妻關係不錯,但社交圈子很小,他們的注意力全放在米高身上,對他太過保護,米高的心理年齡比生理年齡低,有衝動與幼稚的舉動,他渴望有朋友,但缺乏適當的社交技巧,很敏感別人對他的反應,覺得別人不喜歡他,就會變得沮喪或憤怒。

我逐漸與米高建立信任關係,我在遊戲治療中發掘他的優點,肯定他的能力,給他鼓勵和信心,他的行為和學業成績逐步有改善。米高怕黑,一個人在睡房整夜不熄燈,還要蒙頭睡。我教導他用深呼吸法處理焦慮情緒以代替負面行為。我與他一起討論如何減少害怕的感覺,有什麼可以增加他的安全感,鼓勵他用小夜燈代替房燈開,只要他肯嘗試邁出一小步,我就肯定他的付出,給他鼓勵和信心,不到一個月,他可以熄燈睡覺了。

我約見他的父母,提供管教兒女的技巧,以正面的鼓勵和肯定來代替負面的批評和責罵;亦讓他們了解如果用教導幼童方式對米高,米高就會停留在幼童心態,溝通技巧要按子女的年歲有所調整,需要用開放式討論的語態逐漸取代單向式的教導形態,使孩子從被動變為主動,讓孩子有選擇和作決定的機會,當然亦要學習承擔後果。

其實媽媽和米高在情緒問題上很相似,媽媽思想負面和情緒緊張,經常盯著米高的缺點,給米高很大壓力。米高自信低,亦容易緊張,闖禍後老師責備時大笑,其實不是不尊敬老師,而是用笑來掩飾內心的焦慮。米高對媽媽有故意挑釁的態度,經常向她做奇怪(不尊重)的表情、小動作或者說壞話,惹動媽媽的情緒,媽媽會立刻糾正他;他對著爸爸就很少有這種行為。米高覺得媽媽經常批評他、小看他,於是故意惹她的怒氣,用負面行為報復媽媽。米高與媽媽的負面情緒經常糾纏在一起。

媽媽承認她有焦慮的情緒,凡事都會想到壞的方面,對米高有很多批評,她一直覺得米高的性格很像米高的外公,做事不認真,馬虎怕負責任,於是就像自己的媽媽對待父親一樣,經常嘮叨,給米高壓力,想改變他。我解釋給她知道,其實這是弄巧成拙,出現了「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效果」。她越擔心、越嘮叨,就越使米高有壓力,越發缺乏自信,逃避挑戰和責任。她所做的,無意中促成所擔心的成為了事實。

現在米高已經順利踏進初中,父母仍然希望持續接受輔導服務,每月一次給予他們家庭支持,米高與媽媽的焦慮情緒改善很多,媽媽學會正面思想,敢於拓寬社交圈子,不單與米高一起參加教會崇拜,更參加查經小組。米高不再作媽媽的對頭,而是彼此支持,他們希望爸爸不久也會一起去教會。米高媽媽曾經問我:現在才作正面的改變會否太遲?我回答:好的改變永遠不會遲。(真實個案,徵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為化名。)

缺乏自信 ─兒童情緒問題─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Posted in Uncategorized

2016年4月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徵得當事人父母同意,名字用化名

我在去年10月份的《號角》曾經介紹一個四歲女孩芳芳「選擇性緘默」的情緒行為問題,今次我想介紹小她一歲的妹妹玲玲,她們生長在同一個家庭,父母都忙於工作賺錢,兩姊妹都交由祖母照顧。幼兒園開學不到一個月,老師已轉介玲玲來見我。雖然玲玲沒有像她姐姐一樣不說話,但她的話很少、音量很低,膽怯、被動和經常一副鬱鬱寡歡的樣子,缺乏孩子的活潑天真。她的情緒影響了她的學習興趣及社交能力,這是老師轉介她來輔導的原因。

我每星期都會見玲玲一次,與她進行遊戲治療(Play Therapy),她很喜歡,很快就投入遊戲,她的智力和身體協調能力都合乎同齡孩子水準,但是她不能面對失敗,如果在遊戲過程中,她眼見自己落後的話,就會拒絕玩下去。這是懼怕失敗和缺乏自信的表現,非常在意自己是否成功,會逃避困難和挑戰。玲玲和她姐姐芳芳的情緒行為問題與家庭很有關係,雖然玲玲比芳芳的情況好,但是父母忙於工作,疏忽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亦缺乏正確的思想引導,玲玲常把自己與姐姐比較,覺得姐姐什麼都比她好,自我形象低。

著名的心理學家Gary Chapman強調父母需要花時間進入孩子的內心出界,家庭的「精心時刻(Quality Time)」是父母對孩子表達的五個重要愛語之一*,精心時刻是父母刻意抽出時間來培養家庭親密關係。父母透過活動和交談,給予孩子全心的關注,讓孩子感到被重視、被愛、自我價值被肯定,這些都是建立孩子健全的自尊、自信和安全感的基本元素。

我逐步培養玲玲的自信,改變她對遊戲的輸贏的態度。首先,我取得她的信任,在互動空間裡,她感到安全並逐漸開放她自己,然後我引導她正面思想和作她的榜樣(Role Modeling),讓她看到我對輸贏的態度,以肯定、讚賞和接納來糾正她的負面思維。她慢慢地能接受遊戲中出現失敗的結果是很正常和自然的,是每一個人都必定會經歷的,最重要的是在遊戲過程中的喜樂。經過不斷地互動,玲玲輸給我後仍能保持愉快心情。之後,我多加一個同齡的孩子來一起遊戲,玲玲亦能逐步適應與另一個孩子遊戲比賽的情況,可以放懷投入,我為她鼓舞。玲玲在遊戲治療中所改變的態度和合作的能力需要帶回課室;我與老師保持聯繫和跟進,玲玲在課堂上的情緒已有改善,這個案仍在進行中。

*Gary Chapman所著《兒童愛之語》,推薦閱讀。

走出抑鬱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Posted in Uncategorized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詢師)
(真實個案,當事人願意分享自己的經歷,希望對有相似問題的人有幫助。名字用假名)

29歲單身的彼得只有他和姐姐在美國,一直由在台灣的家人資助他讀書。彼得原與結了婚的姐姐一起住,但姐夫看不起他,所以他搬了出來,與幾個留學生一起租房子住。彼得的情緒越來越憂鬱,且有自殺念頭,姐姐急了,幫他找了精神科醫生,且帶他來接受心理輔導。因著姐姐的愛和關心,彼得願意接受治療。第一次見我時,他問我是否只是聽他說話,他說他曾經在大學時見過心理輔導,他覺得沒有用。我告訴他,除了聽他說話外,我會與他一起探索問題的原因與出路,他對我的回答起了很好的反應。

彼得家中排行第三,是老么,哥哥和姐姐讀書成績很好;他自小覺得自己比不上哥哥和姐姐,缺乏自信,畏首畏尾。爸爸恨鐵不成鋼,經常責罵他,媽媽卻過分保護他,樣樣事都為他安排、幫他決定,養成他倚賴的習慣。後來父母婚姻破裂,父親離開他們。中學開始,彼得經常遲到缺課,媽媽把他送來美國讀經濟。彼得讀到大學二年級實在讀不下去,轉讀語言,後又轉室內設計。彼得感覺自己在混日子,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他抽菸喝酒,作息日夜顛倒,心態越來越頽癈,後來更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愛與人交往。

彼得是善良、誠實、重感情的人,他感受到媽媽、外婆、姐姐都很疼愛他,但他覺得自己是失敗者,沒有用,令他們失望。與彼得建立信任後,我幫助他明白,他是家庭問題的受害者,父母婚姻出現問題,通常兒女中較弱的一位,往往成為父母吵架的焦點。爸爸不喜歡他,媽媽就更保護他。彼得怕媽媽傷心,總是聽她的話,沒有自己的主見。彼得發覺自己浪費了許多歲月,落後同齡人很多。我鼓勵他開始自己人生新的一頁,只要肯開始,永遠不會太遲,首先從自我接納開始,人不能改變過去的歷史,但是可以選擇用新的、正面的眼光來回顧自己的過去,接納一切好與壞的經歷,都有引向成熟的價值。我與他一起發崛他實際擁有的能力,他語言能力很高,英語說得很好;我鼓勵他培養正面思想,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培育意志力,戒除抽菸、喝酒這些不適當的舒緩壓力的方法,建立有規律的生活。彼得願意改變,重整自己的生活形態,我不斷肯定他的努力和進步。彼得提到他在童年時,有一次被爸責打後,在家附近看見一隻小貓,他虐打牠洩憤,然後把牠丟進石洞裡;隔天,他經過那裡,看見小貓已死去了。他對自己的殘暴害死那隻可憐小貓一直很愧疚,同時他也感到自己就像那隻小貓一樣弱小與悲慘。我用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來幫助他接納和改變這個經歷所帶來的負面情緒。經過治療後,彼得告訴我,他作了一個甜美的夢,夢見那隻小貓倚偎在他懷裡熟睡。

去年感恩節,彼得接觸了基督徒室友的教會,感受到真誠與關愛,對《聖經》真理發生興趣,於是在輔導裡面加入了《聖經》難題解答時間。我送給他《標竿人生》一書,他很喜歡,對人生的意義和方向越來越清楚了。剛過的5月初,彼得在生日那天決志信主,他計劃今年畢業後回台灣發展前接受洗禮。彼得接受了一年治療,進展良好,這個個案仍在進行中,主要是繼續提高彼得的正面思想和調控情緒能力,亦為回台後將面對的生活適應、家人關係和尋找工作的挑戰作好心理準備。

心靈輔導改變人生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Posted in Uncategorized

2015年1月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輔導室是我工作坊,是心靈傷口尋 求治癒、關係重整的工場。

人生如征途,每一個成長階段都需 要進入、適應和跨越,每個階段都有 要學的功課與不同挑戰,假如在某一階段失敗 或滯留的話,會衍生更複雜的問題。例如婚姻 破裂,不單是夫妻二人的痛苦,亦造成兒女的 創傷。尋求輔導最多的是人際關係問題,特別 是重要的關係:如家庭關係、夫妻關係等,最 使心靈折騰。

來尋求輔導的人好像是坐在困境的暗室裡, 我的工作是要把他的暗室窗戶的百葉簾打開, 讓光透進來,使被輔導者有新的眼光看所面對 的困難;繼而要幫助被輔導者發掘他蘊藏的生 命能力,用正面的態度來處理面對的問題,所 以,輔導是使生命更臻成熟。

通常被輔導者都感到自己是受害人,最需要 改變的是別人,其實關係出現問題,彼此雙方 都需要作出調整,我們無法操控別人改變,但 可以決定自己肯否先改變,每個人都有影響 力,只是大與小、好與壞之分,自己先改變是 打開關係僵局的有效途徑。所以,改 變往往先從認識自己、改變自己開 始。事實上,敢於打開心扉、審視自 己生命是需要勇氣的。假如夫妻關係 出現問題,我們往往發現願意來輔導的是較健 康的一位,因為尋求幫助是一種能力,反映出 他/她有正面尋求解決問題的願望和動力。

我常對生命的多元化與關係的繁複性著迷。

我深深相信生命是上帝所賜最珍貴的禮物,人 被賦予尊嚴和極高的價值。上帝不是要我們勞 苦,而是勞力;工作不是忍受,而是享受;生 命不是咒詛,而是祝福;一生不是追求生活富 裕,而是追求生命豐盛。人生種種的困難與挑 戰有它的使命,為要使我們的生命不斷提昇, 困苦中總有它的出口,一個個困境只是人生的 小考,不是期末考。

我喜愛我的工作,願意與有勇氣改變改善自 己的人一起努力,在人生畫布上塗上新的色 彩!

 

誰願意孤獨?

Posted on Leave a commentPosted in Uncategorized

2015年3月

文/李飛君(執照心理諮商師)

(真實個案,徵得當事人同意,名字用假名。)

23歲的大衛在大學修課,好像永遠修不完,沒有朋友,獨來獨往,除了上學、做健身,其他時間都是關在自己房間,在電腦前度過;父母不知怎樣與他溝通,越關心他,他越顯得煩躁。

父母終於成功勸服大衛嘗試接受治療。與大衛面談時,他異常緊張焦慮,手腳不安地不斷擺動。他說話不多,但願意講出內心感受:從中學開始,在社交場合感到強烈恐懼,害怕與人交談;他覺得自己「不正常」,擔心自己的緊張表現被人注意而令自己難堪,所以與人保持距離,避免接觸,用逃避來保護自己。

不少所謂性格內向,沉默、不喜歡社交的人,可能是內裡自我形象不穩,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差。焦慮的根源是害怕,是對未發生的事情估計會應付不來的一種心理投射的負面感覺。害怕與自信是相對的,一個人越有信心,害怕就越少。社交焦慮的人,與人談話感到有壓力,害怕表現不好;對別人的眼光敏感,給自己相當大的壓力,為了逃避壓力,就選擇把自己藏在安全的「殼」。面對人,使他們不安;孤獨,反而覺得安全。然而人本身是群體性的,有關係連結的需要,社交焦慮的人卻因為害怕,而把這種需要壓抑下來。

我首先與大衛建立信任的關係,對他尋求醫治的決心和勇氣給予肯定和讚賞,定他希望達到的目標,幫助他對社交焦慮症有更深認識,分析他焦慮的可能成因,更重要的是讓他知道透過有效的治療,社交焦慮症是可以根治的。大衛每次都凖時來,輔導室成為他另一個安全殼,是沒社交壓力的地方,我鼓勵他逐步拓展他安全空間,擴展他的「殼」。每週的功課是要刻意讓自己暴露在社交場合。不過我會先預備他──提供及改善他的社交技巧,發崛他蘊藏的各樣優點與能力,鼓勵他專注正面的社交經驗,減少他內心的恐懼及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在他同意下,我約見他的父母,幫助他們了解大衛的孤獨不是出於懶惰或冷漠,其實是害怕和缺乏自信。他父親亦察覺自己以前對他總是多批評、少鼓勵,願意改變態度,以接納和肯定來支持他。

大衞本身很聰明,學業成績不錯,但一直延遲畢業,為的是逃避面對就業的壓力。在接受治療之中,他在去年12月畢業,迎向找工作的挑戰。他先從義工做起,因義工面對的工作表現壓力,相對於有薪工作低,亦帶給他正面的自我價值。大衛也參加群體小組治療,與共同有社交焦慮的人有分享活動,他在這群體沒有壓力,給他很多社交的正面經驗。接受了約一年的輔導服務,大衞不靠藥物,就有很好的改變。現在他正尋找有薪的短時間工作,循序漸進地適應工作及社交壓力,逐步取回他失去的人際關係。自己的努力加上父母的支持,大衞正一步步地走出懼怕的牢籠。